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是塊大學者的料子

雷翔宇
自傳 始於星空
(STAR, S Autobiographical Retrospect)

Start 打從出生就是學習

我誕生於傍晚的台北市。關於記憶所不能及的片段,藉由爸媽的描述,我逐漸建立起幼時的輪廓。爸爸說,在我兩歲時,每晚睡覺以前,他都會問我蘋果的加法:「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給你我的一個蘋果,請問你有幾個蘋果?」想當然爾,最初根本不可能回答。然而在爸爸耐心的用扳手指法教學之後,我學會了用手指回答。這一直是爸爸最得意的事,雖然我的記憶模糊,仍為爸爸的用心教育感動。

由於爸媽工作忙碌的關係,學齡前的我由祖父母教養,住在台北市南區。我的學習在大家的用心下,持續不輟。藉由天天搭乘電梯的機會,我學會了阿拉伯數字──隨著升降,依序會認、會寫,從此看著電梯內的數字成了無窮樂趣。有人類學家說,搭乘電梯望著數字,是內心焦躁的表現,於我卻是充滿期待與幻想,內心歡愉不已。

Starve 渴望科學與科學精神

即將就讀小學時,爸媽和我搬家到台北縣樹林市,我進入剛成立的三多國小就讀。記得小學三年級第一次作科學實驗──同學們抄襲解答,不顧眼前粉紅色液體,直抄寫說酒精是無色透明的。然而,我秉持著科學精神,堅持我眼睛所見,填答粉紅色。事後老師笑著說,酒精確實是無色透明的,但當時實驗觀察的是變性酒精不是純乙醇,添加了色素和其他有機化合物。直到國中,我才明白更多細節──變性酒精添加了甲醇,其遇光反應可導致人體失明或損命等。但是當時留存在心中的堅定,卻成了今日的我對於科學的執著。

由於小學的地點較偏,學習資源有限,爸媽仍讓我學習兒童美語;又由於五音不全,開始學習鋼琴。儘管鋼琴最後因課業而放棄,但無形中培養了我對樂理的認知與對音樂的美感,於日後有莫大的作用。平時喜歡閱讀,寫給兒童的書籍多半是地球科學讀物,日積月累的增加了對地科的興趣與知識。

縱然對於學科知識都能輕鬆而踏實的吸收,當時未曾透過資優教育的管道,也不曾參加學科競賽。如此的背景,使我現在對教育資源及有關政策十分關心,也造就了我珍惜機會、全力以赴的個性。

Stare 現代科技產物充滿神秘

國小畢業,在家人的支持下,進入天主教私立光仁中學國中部就讀。在這三年,每天充實的學習,我的英文有大幅的進步。除了小時的兒童美語累積,國二的班導,同時是英文科的老師,相當鼓勵我多閱讀課外讀物。此時的我依然對資優教育一無所知,也沒有累積競賽、科展等經驗,卻因大量閱讀與嘗試創作,而有新的生活面貌。此外,隨著心智的成熟、知識的吸收,我開始對更深的問題加以思索,諸如生活中的物質,即與所學的百種元素相差甚鉅,儘管當時對聚合物的觀念非常薄弱,我仍欲找出解答,確定不同的塑膠可以相同的元素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

至於社團方面,基於對數學的愛好,參加了數學遊戲社──藉由數學模型與玩具以體會數學的奧秘,例如:著名的九連環就藏有遞迴的性質。除此之外,在課餘時間,我開始學習第二外語,日語。原本只是媽媽在職學習,偶然我看到她的講義,產生興趣,於是充分利用時間接觸日語。在這文理均衡發展的環境下,我平穩度過國中生活。

國三的時候,與全國多數學生一樣,開始衝刺。光仁中學位於板橋,爸媽認為每日通勤過於辛苦,且壓縮讀書時間,不甚理想,於是全家搬到台北市萬華區。經歷了一年緊湊的生活,始終抱持著科學的精神與好奇的態度,我在基測與數理資優甄試後經歷人生的轉捩點──考上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

Startle 轉捩點:重新找回自我

從此我接觸到正式的資優教育,體會到資源豐富的重要性。雖然班上人外有人,剛進班上相當迷惘,不僅個人沒有特色,各方面的能力也未必是第一。然而在這豐富的學習資源,我如魚得水,雖感慨於過去,卻學著抓住現在,不讓機會流失。由於對物質與大地充滿好奇,我從高一開始參加地球科學能力競賽,同時也參加了教育部的「基礎科學資優人才培育計畫地球科學組」,由台大地質系的陳于高教授指導。在對地球的探索與關愛中,我找到真實的自己,知道自己所愛好者,小至物質化性,大至宇宙邊際皆是。

高一下的時候,秉持著這份愛好,我加入了化學組,開始了與黃韋綸同學一起的「利用膨潤土改善環境污染之研究」專題研究。起先是資料的搜羅與學習,接著自己設計實驗,以親手執行來檢驗自己假設的變因。剛開始做專題的我,想起小學的酒精觀察實驗,於是全心投入,對於自己有此機會感到興奮不已。

Starry 璀璨高中生活

儘管高中課程未若國中,又有資優班的加重課程,我依然充實我的課餘生活。利用電腦與簡單的數位設備作曲、寫一些生活劄記與詩文、寫程式來解決資訊題目等,既可以調劑身心,又能增進藝術氣質,於是成了我最常做的休閒活動。紅樓文學獎獲獎以及無菸校園網頁獲獎等,皆來自於平日的培養。

至於社團,既然對數學有興趣,雖不及培養出來的競賽選手,仍加入了數學推理及思考研究社,並於高二接下公關、文書、美宣等職務,推廣數學及其衍伸。曾經利用化學的原子堆積來解釋數學的面積比例問題,是最令我印象深刻而感動的經驗。


Starch 補充養分,學習更上層樓

高二是高中生涯中最充實也最辛苦的一年。由於競賽經驗的累積,突破去年紀錄,我在94年度地球科學能力競賽獲得北市二等獎、全國三等獎的成績。同時在化學科陳雅玲老師的支持下,高二整學年在台大化學系高中生預修普通化學甲課程接受林英智教授的指導。儘管由於英文能力仍有落差(基礎對話與專業用語是有差距的),我未能順利得到學分,在助教熱情的鼓勵下,我培養了對化學的無窮興趣。而專題研究持續進行,最後在高二的校內科展獲得優等,並於更多補充、修正與實驗之後,發表於當年的「成果發表」。

一切交錯的忙碌令我挑戰極限,然而我超越了自己的極限。無論成果如何,我堅持完成了高二的三大事蹟。到了高三,延續上個學年未完成的夢想,我在95年度地球科學能力競賽獲得北市一等獎、全國三等獎的成績。當高三逐漸培養英文能力,再看當年的普化,頓時覺得普化是多麼有趣而貼近興趣的事物,豈能因工具的障礙而放棄!我相信,它雖曾經給我挫折,卻等待我集攢實力,有朝一日再度挑戰。

Stark 地球科學與化學的抉擇

由於人才培育計劃與預修普化之故,我對地質系與化學系皆略有了解。雖然曾一度困惑,但在聽完由中央研究院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與國立台灣大學合辦的「日本東京大學小宮山宏校長科普演講」後,逐漸對自己的志向有了輪廓。該場演講講題「Structuring Knowledge for Sustainability」(地球永續與大學之角色),小宮山校長在其中談到知識的分化。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於科學的認知日漸增廣,因此需要更專精的分科來鑽研。

地質科學與化學同重方法,但未來的研究領域著重於地區自身,雖藉由特定地區的發現來證實相關的地質活動,但全球共通性的研究較為薄弱。雖有資料上的交流,但畢竟受到地域區位的影響,而有範圍的先天限制。化學則不然,無論在世界何處的學術或工程研究,其理論與發展都能被另一所實驗室銜接,全球一起,彼此良性競爭,藉由分科不分地的共同努力,建構知識於世界,而不僅侷限於單一地區的發現。

因此,我選擇化學。在台大化學系,我希望藉由基礎科學教育,使自己全心投入科學,且在更長遠的未來,不論是何種領域,都能有發展空間。我期勉自己終身學習,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使人類在知識層面有所突破,也才能滿足無窮的好奇心,進而對世界有所貢獻。

沒有留言: